1、怎樣識別與防治大、小葉斑病?

癥狀: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有時也侵染葉鞘和苞葉,小斑病除危害上述部位外,還可危害果穗。常將這二種病害統稱為玉米葉斑病。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癥狀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菱形大斑,嚴重的長達10-30厘米,有些長斑甚至超過30厘米,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形大斑。病斑初水浸狀,很快變為青灰色,后變為褐色枯死斑。空氣潮濕時,病斑上可長出黑色霉狀物。
玉米小斑病的癥狀特點是病斑小,一般長不超過1厘米,寬只限在兩個葉脈之間,近橢圓形,病斑邊緣色澤較深,為赤褐色。此外,病斑的數量一般比較多。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著于病株殘體上越冬,或以菌絲體潛伏于病殘組織中越冬,第二年孢子萌發引起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50%敵菌靈0.5千克或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退菌特2000-3000倍+天達2116糧食型600倍+天達裕豐1500-2000倍,噴施2-3次,每次間隔10-15噴1次。或用50%天達腐霉利50-100克于心葉末期至葉絲期噴霧1-2次。

2、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圓斑病?
玉米圓斑病由炭黑蠕孢菌引起,在我國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局部發生嚴重。玉米圓斑病危害果穗、苞葉、葉片和葉鞘。受害果穗病部變黑凹陷、腐爛,可深達穗軸,果穗變形彎曲,子斑點,以后擴大成為圓形或卵圓形,有同心輪紋,病斑中部淡褐色,邊緣褐色。苞葉上病斑致使苞葉、葉片和葉鞘變形彎曲,子粒變黑、干秕。葉片上病斑散生,初為水浸狀、淡綠以或淡黃色小斑點,以后擴大成圓形或卵圓形,有同心輪紋,病斑中部淡褐色,邊緣褐色。初為褐色斑點,后擴大為圓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輪紋,表面密生黑色霉層。
苞葉上病斑初為褐色斑點,后擴大為圓形大斑,也有同心輪紋,表面密生黑色霉層。
玉米圓斑病穗部發病較重,種子帶菌,感病種子不能發芽,在土中腐爛,有時引起幼苗發病或枯死。遺落在田間或秸稈垛上的殘留病株殘體以及果穗、子粒上潛存的菌絲體均可安全越冬,成為第2年田間發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2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萌發侵入。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應特別注意不從病區調種,并選用抗病品種。
②種子處理:播種前用2.5%適樂時(種衣劑)10克+天達種寶(天達2116浸拌種專用型)25克,兌水375毫升,拌玉米種子10-20千克。切勿悶種催芽。
③藥劑防治:在玉米吐絲盛期,用25%粉誘寧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20%粉銹寧乳油400-5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600倍液噴灑植株,間隔7-10天再次噴灑。注意重點噴灑果穗,噴藥后24小時內遇雨要重新噴藥。

3、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雌花,一旦發病,通常全株顆粒無收。因此,該病的發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損失率。許多地區常將本病與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統稱“烏米”和“灰包”,但兩種病實際上是由不同病菌所產生的不同病害,應加以區別。
本病是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統性病害,癥狀表現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觀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花絲抽出。有時一側苞葉裂開,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變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飛散。
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糞肥或被種子攜帶的一種能夠抵抗不良環境的特種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適宜的條件下,厚垣孢子萌發并通過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絲進入植株生長點,隨植株生長,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環,無再侵染產生。
土壤和糞肥的帶菌量以及土壤的溫濕度條件是影響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土壤溫度較低并且比較干燥時,玉米出苗遲緩,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機會,發病率高,有利于絲黑穗病的流行。反之地溫高、出苗快,發病則輕。因此,在冷涼山區,絲黑穗病發生就重。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防治要點:
①農業措施:選用抗病自交系優良雜交種。施足底肥,適時追肥,及時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長,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間積水,降低濕度。施用凈肥,秸稈肥要充分堆漚發酵,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組織,并深翻土壤。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
選用15%粉銹寧或羥銹寧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或用10%適樂時10毫升+“天達2116”一袋(25克),拌玉米種10千克。
②藥劑防治:幼苗3-4葉期噴施3000倍96%天達惡霉靈6000倍+天達2116壯苗專用型藥液,6-8葉時噴灑6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1000倍15%粉銹寧藥液,防治效果良好。
以上就是關于玉米病害的問題,想了解更多行業內容,可以關注:微信huobao3456tv了解更多,關注之后也可以留言回復你想了解的行業信息。